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篆体字杂谈 >

「曲言杂谈」别了,可恶的淡巴菰

时间:2023-09-12 01:23:27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我大概是一个很没有恒心的人,比如对待戒烟就是如此。吞云吐雾几十载,深以为耻,但戒烟数次,都没有凯旋而归。倏忽而至天命之年,本来可以“为老而尊”的,可是每当在妻子、女儿面前发表光辉历程演说,正到兴奋关节处,只要她们说一句:“烟能不能戒了?”满腹慷慨豪情瞬间化为乌有。

小辫子抓在人家手里,心情好不郁闷。为了稳固在家庭领导层中的核心地位,最近又痛下决心戒烟,但愿这次不会放空炮。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深陷“吸烟迷途”的老烟民,戒烟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读林语堂先生《人生不过如此》之《我的戒烟》,烟瘾蓬勃时之窘态跃然纸上,吞云吐雾之借口尤为可笑,足可引为反面典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了解敌人,战胜敌人,我最近铺下身子,对吸烟的历史做了一番调查研究。经此一番,烟草的危害固然知之更深,烟草在传播过程中的许多故事,也多有了解。讲讲吸烟的故事,或许可解戒烟过程中的焦灼寂寞?

关于烟草吸食的历史起源,有中国发源说和美洲传入说,谁对谁错,这是科学家们的事,我感兴趣的是民间故事。

先说一个和山东先人诸葛亮有关的,有这样一个歌谣:

要说烟源三国起,征讨南蛮战火生。孔明亲自把兵督,沅澧两岸扎重兵。孟获战败无处躲,银坑洞内把身存。只因孔明计策好,又打又拉攻不停。团团转转都围住,还用百草辣子熏。其中有种黄金叶,胜过其他几十分。眼看熏得命难保,孟获无奈现原形。其实金叶叫烟草,一直流传到如今。

原来诸葛孔明七擒七纵,烟草是秘密武器,按照这个说法,烟草之传播,乃是因为孟获先生被动吸烟,久而成瘾,哈哈哈,很有想象力。

还有一则传说更有动人之处。说的是古代有一对小夫妻,丈夫潘小,勤劳英俊,妻子陈姑,貌美若花。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子过得好不甜美。有一天陈姑突然暴病身亡,丈夫伏在坟头放声大哭,几天不忍离去。看着丈夫难过,地下的陈姑很是伤心,于是就变成了坟旁一株仙草,并托梦给丈夫:夏天浇水施肥,秋天收而晾藏,冬天吸而食之。烟草就这么传播开了。

故事很美,可我不大愿意相信——这么玲珑剔透的女孩儿,自然知道吸烟的危害,怎么能化作烟草贻害夫君?化作槟榔、草莓啥的不就更好?

不过文明的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吸烟的危害,人类也是屡受荼毒之后才渐渐透彻的。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年代,许多人确实曾视烟草为“仙丹”的,特别是有清一代,许多帝王都是嗜烟如命的,比如以禁鸦片著名的道光皇帝。

吴振棫《养吉斋丛录》里留有道光皇帝登位前写的一首咏烟诗,并有诗序,我这里就做做文抄公:

新韶多暇,独坐小斋,复值新雪初晴,园林风日佳丽,日惟研朱读史,外无所事,倦则命仆炊烟管吸之再三,顿觉心神清朗,耳目怡然。昔人谓之酒有全德,我今称烟曰如意。嘻,乐则乐矣,不污于流俗哉!爰抒中怀,戏成八韵。

目端萦竹雾,鼻观度兰芬。

吐纳香偏馥,升沈意颇殷。

凝时疑海澨,霭处出山云。

空腹输簧奏,垂囊喻佩纷。

雪寒袪每验,烟瘴避曾闻。

故物思辽水,余情靖楚氛。

肥甘虽戒口,遣兴喜随君。

至于文人雅士歌咏烟草烟具的诗词歌赋就更多,甚至有专门歌咏女士吸烟的,如清人李来泰的《美人饮烟诗十五首》,取其一首:

似爱春风百卉熏,便餐瘴草亦清芬。

珠帘半卷窗前雾,绣帐还吹梦里云。

不碍冰姿看绰约,也随花气共氤氲。

前身合是司香女,认取金螺小篆纹。

清朝的名士中,要论吸烟冠军当属纪晓岚。乾隆皇帝知道他有吸烟的嗜好,特意赠送给了他一个大号的烟斗,准许他在翰林院吸烟,纪晓岚也以此为傲,戏称自己为“钦赐翰林院吃烟”。姚元之《竹叶亭杂记》称:“纪文达又善吃烟。其烟管甚巨,烟锅绝大,可盛烟三四两,盛一次可自圆明园至家吸不尽也。都中人称为纪大锅。”

为了夺取吸烟冠军,纪昀还真的和人比试过,竞赛的结果,他用自己独特的大烟锅,在一小时之内,吸掉了七斗,真是不要命了。令人奇怪的是,纪先生竟然活到了八十多岁,参加过两次千叟宴,很值得医家好好研究。我翻阅纪晓岚传记,想了解他的死因,所记不详,只是说,他临死前胸闷痰多,不知与吸烟有无关系。

咏烟诗词的兴盛,文人雅士的趋附,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烟草在我国传播范围之广,危害之大。李伯元在《南亭笔记》记载,清代“北京嗜淡巴菰(烟草)者十之八九”。

吸烟者日众,有人玩出花样,竟锤炼出吐烟圈的绝技。张潮在《虞初新志》中记载,曾经有一位异人当众表演吃烟“薄技”,他先拿来一斤多烟草,点燃后全部吸入,而不向外吐,过了一会儿,“徐徐自口中喷前所吸烟,或为山水楼阁,或为人物,或为花木禽兽,如蜃楼海市,真可名状。”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称自己儿子纪汝信亲眼目睹过这种表演,“徐吐一圈,大如盘,双鹤穿之而过,往来飞舞,如掷梭然。继而嘎然有声,吐烟如一线,亭亭直上,散做水波云状。谛视,皆寸许小鹤……”

近代影视作品中,也出现过流氓阿飞黑社会口吐烟圈装酷的镜头,但与上述拥有“吐烟神技”者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中国人如此聪明,当然也不会发现不了烟草的危害,史料记载,乾隆皇帝也曾嗜烟,但晚年时,因吸烟太多患上了哮喘,在御医的建议下,他戒掉了吸旱烟的习惯,哮喘得以根治。

古人多有反对吸烟者,他们反对的理由,一是认为烟草有毒,吸烟有害。在烟草传入中国之初,人们就发现,“捣汁,可毒头虱”,“久服面目俱黄,肺枯声干,未有不殒身者”。二是认为当众吸烟,四处举火,喷雾吐痰,令人嫌恶,“宾主相见,以此为敬,俯仰涕唾,丑态毕具”,而且容易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三是认为大量种植烟草浪费良田人工。清代学者查慎行看到山东济宁广种蓝草及烟草,就在诗中表达了忧虑:

本业抛农务,群情逐贸迁。

刈蓝多用染,屑草半为烟。

树艺非嘉种,膏腴等废田。

家家坐艰食,那得屡丰年。

清朝入关前,清太宗曾经颁布过严格的禁烟令,规定:“若复抗违,被人捉获,定以贼盗论,枷号八日,游示八门,除鞭挞穿耳外,仍罚银九两……”后因王公大臣吸烟者日众,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民国时期,政府虽然没有明令禁烟,但民间的禁烟组织却有很多,许多人还编写出了禁烟的歌谣,“纸烟纸烟,害人真不浅。精神脑筋损伤胜鸦片。劝同胞快快戒吸纸卷烟。纸烟不吸,名誉保全,谁人敢轻贱?”效果似乎也不明显。只有到了科学发达、文明昌盛、民众不断觉悟的今天,戒烟才取得了一定实效。

罗哩罗嗦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证明了一个道理,世界上许多有害的东西,在勃兴之时,总是以能给人带来益处的面目出现的,而且其更容易在愚昧的人群中得到生长蔓延的土壤。真假之辩,不可不慎也哉。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