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千年书法发展史上,有20位书法家或书论家,他们建树着自己独立风格的作品与理论,推动着中国书法之发展,也同时在中国书法长河中,树立起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文化的丰碑。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这20位书法功臣,以此向这20位书法宗师致敬。
秦代·李斯
中国文字工程总设计师
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李斯成为中国文字全国统一工程的总设计师。
在李斯主持下,中国文字拥有了一种新的统一形式——小篆。
从商代甲骨文以来,在“六书”(六种造字法)引导下各诸侯国创造的“同字异形”文字,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以来“文字异形”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中国文字的 “构字法”(笔画构成)基本定型,中国书法的“造字时代”结束,进入“造形”时代。
李斯因为其在小篆创造和推广方面的功绩,历史给予他极高荣誉,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称其书法为:“画若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东汉·张芝
让学界为之癫狂
东汉是中国书法从实用艺术向实用兼抒情表现“两栖”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秦汉之交开始的中国书法笔法革命——“隶变”,解放了文人手中的毛笔,也解放了知识阶层心灵。
敦煌张芝,“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后人称他为“草圣”。
文献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东晋·王羲之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几乎就是中国书法的代名词。
如果说要推选中国书法第一人,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推荐王羲之。
因为他对中国书法,影响无人可及。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意义绝非仅仅在创造一种新的汉字书写视觉样式,更重要的是技术上集时代之大成,创造了形式妍美风格典雅的正书、行书和草书,开一代之新风。
故而,他被中国历代文人尊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被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孙过庭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孙过庭是一个悲剧性大书法家,少有大才,但一生不得志,他的草书传“二王”笔法,另开蹊径,自成一家。
传世名作《书谱》,既为草书名帖,亦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理论着作之一,全文洋洋洒洒三千七百余言,珠流玉溅,处处闪耀智慧光芒。
其文述书体源流、析书道妙谛,鞭辟入理,读来常令人有不尽慨。
清人王文治论及孙过庭,曾作诗曰:“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此诗可以说道出了后代许多书家的共同心声。
唐·李世民
文功武略英名盖世
“唐人尚法”,中国历史上广泛流行的“楷书五体”——欧体、褚体、颜体、柳体、赵体,前四家均产生于唐代。唐人的浪漫情怀,也在其草书的最高形式——“狂草”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唐代书法理论,也达到一个历史的高峰。有理由认为,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历史成就最高、发展最辉煌的时代。
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在理政之余,点染翰墨;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书法事业发展,对唐代书法高峰的出现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唐代·张怀瓘
深识书者唯观神采
张怀瓘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理论家之一,是唐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国书法理论的奠基性人物。
以“自然本体论”为中心,张怀瓘从艺术哲学高度对书法艺术的本源、人生价值、社会意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
同时从技术、审美标准、历史评价标准等多维度,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编织了气势恢宏的理论自成体系,极富思辨性。
在整个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可以说超越前人。因此学书法的人,不读张怀瓘书论,就不能说已经理解了中国文人的书法理想是什么。
唐代·张旭
喜怒窘穷一寓于书
推动草书艺术走峰巅的,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人——大书法家张旭。
唐代大文豪韩愈曾描述曰:“往日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唐人好以书饰壁,相传张旭经常是狂饮大醉,然后举笔“呼叫狂走,乃下笔”。甚至疯狂地“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因此他在历史上得了一个外号“张颠”。张旭的草书纵横奔放,气势凌厉,一如李白的诗,弥漫着一股盛唐时代特有的浪漫气息。这里凝聚着他一生的悲欢,也融铸着他一生的愤懑忧郁。
时人以李白之诗、裴旻之剑、长史之草书为盛唐“三绝”。
唐代·颜真卿
鲁公变法出新意
颜真卿早年从张旭学书,得笔法。
他善于向民间书法学习,变法出新,自成一家。他的楷书,点画浑劲,体势宽博,被称为“颜体”。
这里不但凝聚了有史以来书法笔法的各种体式美(如篆之圆、隶之方),而且融入了士大夫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在传统理想人格与艺术形式之间,找到了一种和谐的形式。
他的行书线条浑朴自然,字势奇逸,在书法史上也自成一家。颜真卿为悼念其在安禄山叛乱中牺牲的侄子季明而写的文稿《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北宋·苏轼
我书意造本无法
苏轼是宋代大文豪,兼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书画家于一身。
苏轼的楷书出于颜体,丰满宽博,骨丰肉匀,如“绵里裹铁”,个性特征明显,历史上称“苏字”。
他的行书上承晋唐诸贤,而变化出新,率情而运,笔势跳宕,天真烂漫。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大家”。
苏轼在书法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他认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又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北宋·黄庭坚
满川风雨独凭栏
黄庭坚是北宋着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宋代文坛着名“江西诗派”的领袖,“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历史上与苏轼齐名,称“苏黄”。
和苏轼一样,黄庭坚也是诗、文、书法都冠绝一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称。
行书出于南朝名刻《瘗鹤铭》,用笔骨力内藏,笔意跌宕,一波三折,体势雄健。
他的草书出怀素而自出机杼,纵横开合,擒纵有度,潇洒流落,气势磅礴,开中国草书新境界。
黄庭坚在创作上一生都在摸索、创造。早年学书,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墨迹,乃窥笔法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