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战国时代秦国的刻石文字,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所以称其为“石鼓文”。到唐代时重新被发现,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上的内容主要是记载了秦国国君游猎的十首四言诗,也称作“猎碣”。
作为“石刻之祖”的《石鼓文》,同时也被历代书家所重视,尤其学篆书的书家,《石鼓文》又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能够得到这个称誉,仅仅是因为它是最早的石刻,是“石刻之祖”吗?非也。能够成为这第一法则,可不仅仅是因为资历老,才得到推崇,而是因为其自身的独有的内涵和优秀啊!
首先是它的字体,可谓是集大篆之大成,在书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文》的文字,虽然是承袭西周的金文,但是已经摆脱了金文的影响,同时也没有像同时期金文的那样富有装饰性,典型的秦国书风。
或许这与当时秦国的社会环境、人文影响也有一定关系。秦国远离中原地区,民风淳朴彪悍,其书写自然更趋于淳朴简洁,不像其他经济富足的国家,仓癛足而知礼节,书写也追求精细化、精美化。若非秦国一统,小篆能否独立出大篆,或许又是另说了。
不管如何,《石鼓文》是秦国一脉的文字,对未来小篆的出现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除去字体,它本身书写的艺术成就也是不可忽视,首先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其笔画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字里行间,已近找不到象形图画的痕迹,而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
在先秦时代,还盛行着一种文字写法,就是虫鸟篆。这是是南方诸国篆书的一种变体,经常出现在金文之中,此书法字体优美,形态神秘。它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后来秦始皇的玉玺也是刻的虫鸟篆。如果以当时观念来看,或许虫鸟篆应当是一种高贵有身份有文化的字体了吧!而且还是一种延续上古象形文字传承并发扬光大的做法。
然而最后并没能成为主流,后世书家论先秦书法艺术也更喜欢从一些粗犷朴实,自然流畅有书写趣味的文字去研究,对虫鸟篆的兴趣则相对少一些了。今天还能从一些民间书家中看到这类书写方式,写一个字,字中有画,看起来很有意思,今被称为“江湖体”。
世事繁盛兴衰,有时想想还是挺有意思的。
从与鸟虫篆、金文的一个对比,也可以看出《石鼓文》受唐代以后历代书家推崇的原因。它的魅力完全体现在用毛笔按照一定的笔法而自然流畅书写出来的效果之中,显示出一种成熟、富有修养的艺术匠心。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不矫揉做作,和外面的妖艳货不一样。而且石鼓文的书写者在线条书写和字形结构的处理上都具有极高水平。
我们在书写时,除了追求用笔掌控与书写自然外,对字体结构的安排也是不可忽视的。犹如赵孟頫虽说“书法以用笔为上”,但后续还有“结体亦须用功”。启功先生曾就“书法以用笔为上”发出过相反的言论,坚持以“结体为上”,其实对于我等大众来说,看看就好。
写好书法是一个综合的素养,用笔、结体都不可缺,极度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出问题。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做人做事也是如此,要谨防偏激、偏心、偏见。
《石鼓文》作为承上启下的字体,上承金文,下启小篆,其文字也极具艺术内涵,又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所以被书家视为学习小篆的重要范本,因此有了“书家第一法则”的称誉。清代以来的一些篆书高手如杨沂孙、吴昌硕等都受到了《石鼓文》极大的影响,其影响力直至今日都没有消退。
我是寻道儿,不知着了什么道的寻道儿,感谢观看
喜欢可以点赞关注!后续更多书法杂谈一起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