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老虎杂谈】
作者:江湖刀客
图片制作:清和
“有专门讲笔法的书吗?”
“我如何才能尽快掌握晋唐的用笔方法?”
这段时间,微信平台留言中,问的最多的就是这两个问题了。
又有网友问:
“有不少关于笔法的书,到底哪一本讲的对呢?”
”《百家讲坛》上有人讲晋唐笔法,讲的对吗?“
总之一句话,如何才能多快好省地学会古人用笔。
其实,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本讲述笔法的秘笈,可以让您在看完后立马脱胎换骨,化身成为王羲之。
自古以来,讲笔法的人也不少,讲的到底对不对?关键还是看写出来的效果。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苏东坡这句话主要是讲学习书法多下功夫,就会有收获,但放在今天来讲,没有正确的方法,下的功夫越多就越是南辕北辙。
关于笔法,当代人的著述是一篇接一篇,一本又一本,新名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热闹得很。
秘传而轻易不授的笔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满大街地广而告之,简直要把过去的书法大师从长眠中惊醒。
可是,刀客我想问的是,”谁达到或者接近了晋唐大家的书法水平?“
“又有谁真正能有这份自信呢?”
“或者讲某一个点画达到了他们功力的几成?”
实践未必出真知,但实践可以验证真知。
笔法是如何产生的呢?
笔法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忽然间从石头中跳出来的孙悟空,神通广大。
从远古先民”师法自然“,无意识状态下产生、掌握的一套如何写好字的用笔方法,到秦汉时逐渐上升到有意识状态,总结规律,形成“ 笔法”,口传手授、代代相传,随着书体的变化而逐渐完善,魏晋时期趋于成熟和丰富,并在王羲之时代达到顶峰。
“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竭,加以唐末丧乱,人物雕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苏轼)
“盖经五季之溃乱而师法罕传,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虽志于书者,既无所宗,则复中止,是以然也。”(朱长文)--
唐末以后的书家在对笔法追根溯源与试图重建的过程中,无不苦心孤诣。但苦于没有完备的正法相传,即便如苏东坡、黄庭坚等一代大家,也皆有缺憾之处。
笔法不完善,体现在书法上,就是点画无法精准到位,结构不再严谨,力度不再均一,单个字中的点画也会存在力量上的强弱互现。
刀客在这里郑重声明,本人不懂笔法,更不敢妄论笔法,这里只是进行一番基本的逻辑推理。
要讲什么是笔法,我想,从书法发展的历史渊源来看,笔法起码得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要适用于一切点画、字体及大小
这里讲的“法”,首先是一种规律、规则。
要有法的博大和宽广。万法皆一法,一法变万法,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法的演变,无非是字体、风格外形上的变化。
无论怎样讲笔法,用同一个法要能写出所有形状的点画和字体。
如果这个法只能写出隶书的波笔,而写不出来楷书的捺笔,那么这个法就是孤立的,而没有普遍性。
也不能出现一种笔法只能写篆书,而写不了楷书,或者只能写草书,而写不了其它书体的现象。
或者比如说欧阳询写隶书时是一种笔法,而写楷书则要用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笔法,这样不手忙脚乱才怪。
这样讲,就违反了“法”的普遍性原则。
从甲骨文、篆书到隶书、再到草书、楷书或行书,字体虽然衍变了,但适用这些字体的一套独有的用笔方法却没有改变。
从《毛公鼎》、《石鼓文》到《泰山刻石》《五凤刻石》《华山庙碑》《石门铭》《张猛龙碑》《爨龙颜碑》《瘗鹤铭》还是《十七帖》、《九成宫》都是一法。
讲篆书或隶书中不存在笔法,或者讲笔法从楷书开始,这都是错误地任意割裂、否定书体逐渐衍变的历史。
所以讲“书体古今不同,笔法千古不易,故书家无不精研笔法者”(徐谦)。
“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人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
晋唐大家也是同一种笔法,但对这种法的精熟程度有差异,水平有高下。
笔法还要适用于大、中、小字。
如果你讲的笔法,只能写大字,而写不了小字,那就否认了“法”的广泛性。
有人讲晋唐笔法是“定点侧落”。其它方面姑且不论,这种方法,最明显的缺陷是长的笔画和大的字就写不了,比如写一个1米长的竖画,用“定点侧落法”,就是把笔往下倾斜到与纸水平的角度了,也写不了那么长。
这就间接推理认为王羲之只能写小字,大字写不了。那么,历史上王羲之书壁写大字的说法是不存在的了。
这怎么可能呢?
不能因为留下的书迹碑版大都是小字,就想当然地认为历史上晋唐书家写不了大字。
要知道著名的《泰山金刚经》石刻也是师法前朝的,不会是北齐时忽然发明了写大字的笔法吧。
法精熟的时候,一定是无论字体的大小,皆能畅达驾驭。
2、写出来的点画是沉实有力的
这就是讲懂得笔法的人写出来的字,点画线条是有力的、沉实的,而不是软弱无力的。
“韦诞、钟会、索靖、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唯见笔力精绝耳。”(王僧虔)
历代书家水平较量的结果,首先在笔力上就分出高下,笔力雄强一份,自然胜出一筹,笔力羸弱一丝,便自降一格。
如果所讲的笔法听起来再高明,但写不出笔力,点画、线条毫无骨力,这样的字也只是摆摆花架子而已。
今天不少书家临帖,在外形上可以无限接近原帖,可差距在哪里呢?
关键就是没有笔力。
没有笔力,就像满大街练习太极拳的人,看起来架势也像那么回事,但吓唬不住人,反倒被别人轻轻一推就倒了。
3、使人身心舒适自在
无论是讲如何执笔、如何运笔,还是讲发现的古人的用笔诀窍,你讲的笔法一定是让人在书写时感到舒适自在的。
手指、手腕、前臂、大臂,肩、肘、腰等部位在书写的时候,无论时间的长短,你写几分钟也好,连续写上几个小时也好,是不能出现酸痛、僵硬等不适现象的。
何绍基以“悬臂回腕笔法”写字,写不久就满头大汗,在旁边看的人都觉得颇为吃力,听的人都替他感到累得慌。
当你动手腕去写字,连续写上十几分钟,估计问题不大,但久了,你就会觉得手腕酸痛。
你如果讲古人是用前臂写字的,但时间长了,前臂会僵硬,肘也会不舒服。
晋唐及以前的书家,没有听说谁因为写了一天字,搞的腰酸背痛、手腕酸痛,浑身不舒服的。
如果你非得要说,我这样写没有觉得不舒服啊,很自然啊。
记住,驼背的人刚开始也是很自然地弯下去的,时间久了,不驼还真有点不舒服,但驼到一定程度,其它的毛病就全来了,大大的不舒服在后面呢。
当你发的力不是一个整体的动作畅达完成的,而是一个局部的时候,哪里用力哪里点画轻飘。
身体的某个部位如果出现不适,这种笔法还是不学为好。
什么是笔法呢?
如果有一种写字方法,让你书写时气定神闲、舒服自在,无论大小和书体,点画都雄强有力,畅达无碍。
我想,这样的方法估计距离真正的笔法才不算远吧。
2016年8月12日江湖刀客于深圳
前期文章
王羲之这一笔,看看有几个人写对了?
王羲之到底神在哪里?
我们与古人的差距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