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在辛(1651—1738),字卯君,号柏庭,山东安丘人,是清初齐鲁派篆刻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书法家、画家、金石鉴赏家。他生于文化世家,以诗、书、画、印四绝闻名,其艺术成就与思想对清代篆刻及书法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生平、艺术成就、学术贡献及历史地位等方面详述其生平。
一、家世渊源与早年经历
张在辛出身于安丘张氏文化世家,其父张贞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精于金石学与篆刻,家族成员如弟张在戊、张在乙亦以篆刻见长,形成“安丘张氏三玉树”的文化传承。幼承家学,张在辛13岁开始习画与篆刻,青年时期随父游历南北,结交王士禛(王渔洋)、魏禧、朱彝尊等文坛名士,广泛吸收江南与北方文化精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35岁时中拔贡,但厌恶官场,坚辞观城教谕之职,隐居城郊,与兄弟及地方名士以诗酒书画为乐。
二、艺术成就
1. 篆刻:承前启后的齐鲁印派宗师
张在辛的篆刻艺术以“沉稳宽博、渊雅精健”著称。他早年受家学熏陶,后师从周亮工、郑簠等名家,融合南北印风,形成独特风格。其印作效法秦汉,尤以小印见长,线条光挺整饬,章法严谨而不失灵动。例如为张廷玉所刻“太保伯大学士”印,以秦汉铸印为范,工致浑朴且具金石韵味,被收录于《中国历代印风系列》等重要印谱。
他首创“碎切刀法”,在明末朱简草篆刀法基础上,尝试以碎刀仿汉朱文印,这一技法后来被浙派宗师丁敬继承发展,成为浙派核心技法。其晚年著作《篆印心法》系统总结刀法,提出“直入法、斜入法、切玉法”三类,强调“快刀挑剔”与“钝刀滑溜”的结合,将刀法与做印法(如磨石、擦印等特殊技法)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金石效果。
2. 书法:苍穆雄浑的隶篆大家
张在辛以隶书和篆书见长,风格苍穆雄浑,气韵玄妙。他师从隶书名家郑簠,注重汉碑临习,推崇《曹全碑》《史晨碑》等,强调“朴而自古,拙而自奇”的取法原则。其隶书作品如《隶书轴》(纵136厘米,横64厘米)兼具《曹全碑》的规整与个人飘逸奇宕的笔意,被评价为“草隶”,即融行草笔法于隶书之中,形成飞动之势。
他在《隶法琐言》中阐述创作态度:“作字正襟危坐,肃然以恭……半日一画,每成一字,必气喘数刻”,可见其严谨与虔诚。
3. 绘画:逸笔草草的文人意趣
张在辛的绘画题材涵盖山水、松石、梅竹及人物,风格以“随意点染,皆有逸致”为特点。其晚年独创“鹅翎画”,以鹅毛为笔,水墨淋漓,代表作《茅石图》扇页题款“八十一岁老人柏庭氏用鹅毛画”,展现其晚年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人物画如《九老图》《张伯庭86岁自画小像》亦以简练笔法传神,被赞为“刻画栩栩如生”。
三、学术著作与理论贡献
张在辛不仅精于实践,亦重视理论总结,其著作涵盖篆刻、书法、诗歌等领域:
《篆印心法》:系统归纳刀法技巧与做印法,强调刀法与章法的统一,为清代篆刻理论的重要文献。
《隶法琐言》:探讨隶书创作中的笔法与审美,主张“书写性”为隶书灵魂,强调筋骨与神气的结合。
《隐厚堂诗集》:诗风融合唐宋格律与汉乐府清新,晚年作品如对联“五花欲就龙为友,万里高飞鹄不群”展现其孤傲品格。
四、交游与收藏
张在辛交游广泛,与清初文坛、艺坛名流互动密切:
金石圈:与周亮工、郑簠、高凤翰等切磋印学,推动齐鲁印派发展。
文学圈:蒲松龄曾将其轶事写入《聊斋志异·张贡士》,称其“同情百姓之举”。
收藏:家中建有“墨宝楼”,收藏书画、古玩,为创作提供丰富养分。
五、历史地位与影响
1. 齐鲁印派的奠基者:张在辛家族以血缘与师承为纽带,形成清初北方篆刻重镇,填补了徽派与浙派之间的空白,影响了高凤翰、聂际茂等山东籍印人。
2. 承前启后的技法创新:其碎切刀法为浙派先驱,理论著作为后世印学提供范式。
3. 文化符号的意义:他拒仕隐居、专注艺事的生涯,成为清代文人“以艺载道”的典型,其作品至今被山东大学博物馆、西泠拍卖等机构珍藏。
总之,张在辛的艺术生涯贯穿清初文化鼎盛期,其多领域成就体现了文人艺术的综合性。他既扎根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篆刻、书法、绘画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作为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与思想不仅是艺术史的瑰宝,更是理解清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