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篆体字杂谈 >

篆刻家叶铭的个人简介

时间:2025-03-09 10:16:08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一、生平概述

  叶铭(1867—1948),字品三、盘新,号叶舟,斋名铁华盫、松石卢,原籍安徽徽州新安,后寄居浙江杭州,遂占籍仁和(今属杭州)。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金石学家、篆刻家、书法家,亦是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近代篆刻艺术的重要传承者与革新者。

  叶铭自幼展现出艺术天赋,十余岁即工于篆隶,尤擅铁笔(篆刻刀法)。他早年师从西泠诸家,后上溯周秦两汉,对古玺、汉印(包括铁印、凿印、玉印)及宋元朱文印均有深入研究,形成了融汇传统与创新的艺术风格。其一生致力于金石考据、篆刻创作与印学整理,为近代金石学与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艺术成就与篆刻风格

  1. 篆刻创作:融合传统与浙派新风

  叶铭的篆刻以秦汉印风为根基,汲取浙派(西泠八家)的刚健朴拙,形成了“平实安详,朴茂厚重”的独特风格。他注重刀法的表现力,强调“以刀代笔”,在方寸之间展现线条的力度与节奏。例如,其摹刻的《周秦玺印谱》不仅再现了古玺的浑厚气象,更融入个人对刀法的理解,被时人誉为“得古人之神髓” 。

  其作品题材广泛,既有传统文人印的雅致,也有贴近生活的创新。如《列仙印玩》是为母亲六十寿辰所作,以传说中仙人名号为内容,通过不同篆体与章法设计,将祝寿之意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丁立诚曾题诗赞曰:“以铁作笔石作纸,寿同金石歌乐只”。

  2. 书法与金石考据

  叶铭的书法以篆隶见长,风格淳雅古朴,结体谨严,用笔凝炼。他尤精于金石考据,多次返乡徽州访求古碑,并组织编纂地方金石志。1926年,他邀请吴昌硕、黄宾虹等25位名家绘制《歙县访碑图》,历时十年完成,成为研究徽州金石文化的重要文献。

  三、学术贡献与印学整理

  1. 编纂印谱与印人传记

  叶铭一生致力于印学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其编纂的《广印人传》《再续印人小传》系统梳理了历代印人谱系,填补了印学史研究的空白。此外,《二金蝶堂印谱》等辑录作品集,为后世研究浙派篆刻提供了珍贵资料。

  2. 金石研究的实践

  他不仅精于篆刻创作,更以实证精神推动金石学的发展。例如,他对古碑的摹拓技术得自僧六舟及李锦鸿的秘传,曾多次深入徽州山区实地考察,结合文献与实物考订碑刻年代与内容,其研究成果被收入《歙县金石志》。

  四、西泠印社的创建与贡献

  1904年,叶铭与丁仁、王禔、吴隐等共同发起创立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作为创始人之一,叶铭在印社初期建设中承担了重要角色:

  - 组织活动:他策划雅集、编纂社刊,推动印社成为南北艺术家的交流平台。

  - 学术引领:通过整理印谱与金石文献,确立了印社“重传统、尚学术”的基调。

  - 人才培养: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开放的创作理念影响了后辈印人,如吴振平曾辑录其印作入《现代篆刻第一集》,彰显其艺术地位。

  五、历史影响与传承

  叶铭的艺术与学术成就,在近代篆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1. 传统与创新的桥梁:他既坚守秦汉印风的法度,又吸收浙派技法,为清末民初篆刻的转型提供了范例。

  2. 印学体系的构建者:通过系统编纂印人传记与印谱,他将零散的印学知识体系化,推动了篆刻从“工匠技艺”向“学术艺术”的升华。

  3. 西泠精神的奠基人:其“保存金石”的理念深刻影响了西泠印社的发展方向,使该社成为全球金石篆刻研究的中心。

  六、代表作品与著作

  - 篆刻集:《铁华盫印集》《列仙印玩》

  - 学术著作:《广印人传》《歙县金石志》《叶氏印谱存目》

  - 编纂文献:《二金蝶堂印谱》《周秦玺印谱》

  总之,叶铭的一生,是艺术家与学者双重身份的完美融合。他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在方寸之间镌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生命力;又以学术为根基,推动篆刻艺术走向系统化与国际化。作为西泠印社的奠基者,他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在金石篆刻的道路上守正创新,续写中华文化的千年文脉。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