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家世背景
钟以敬(1866—1917),字越生、月声、矞生、矞申,号让先、窳龛、似鸥、烟萝子,斋号今觉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出生于一个儒商家庭,家境殷实,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少年时即展现出过人天赋,对金石碑帖、书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尤其痴迷篆刻。然而,其篆刻技艺并非师承名家,而是通过自学临摹夏商周鼎彝铭文、秦汉碑碣及明清流派印谱而成,显示出非凡的艺术自觉性。
青年时期的钟以敬生活优渥,刻印多为友人雅赠,不以此谋生。然而,父亲去世后,他因不善经营家业,逐渐沉迷享乐,终致家道中落,甚至一度流落上海寺庙,靠友人褚德彝救助才重返杭州,重拾刻刀。这段跌宕经历对其艺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他自号“窳龛”(意为粗劣败坏),既是对过往的悔恨,亦隐含对艺术纯粹性的反思。
二、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
钟以敬是清末民初浙派篆刻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被誉为“西泠巨擘”和“继起八家”之一。其篆刻艺术博采众长,兼具浙派的朴拙与皖派的灵动,形成了“精整隽秀、古质典雅”的独特风格。
1. 印宗秦汉的实践
钟以敬深谙“印宗秦汉”理念,注重从秦汉印中汲取养分。如西泠印社所藏其作品“周宗镐宜长寿”,仿汉玉印而作,线条温润清朗,神韵与形制兼备;另“萼卿书画”边款中,他提出“汉印有隶意,故气运生动”,强调对秦汉印内在精神的把握,而非简单模仿形制。
2. 浙派传统的继承与突破
作为浙派传人,钟以敬早年以丁敬、黄易、赵次闲等为宗,尤推崇黄易“浑厚质朴”的刀法。其作品“墨池清兴”(1888年作)即体现早期对浙派程式的遵循。但他并未囿于传统,而是弱化了浙派后期过于锋利的线条,融入柔和典雅之气,如“孙黻华萼卿甫书画印”中结合丁敬篆意与程邃刀法,展现出创新意识。
3. 皖派与多元融合
钟以敬亦受皖派影响,尤其推崇邓石如的篆书入印理念。例如“惟戊辰吾所降”一印,边款明言“拟完白山人篆法”,线条婀娜舒展,空间疏密有致,显见邓派风韵。此外,他对徐三庚的飘逸刀法有所借鉴,但摒弃其浮夸习气,转而追求婉约雅致,如“自然”朱文印(拍品号231),布局疏朗,刀法灵动,体现文人印的含蓄之美。
4. “印外求印”的探索
钟以敬早年家藏丰富,接触大量鼎彝、钱币、砖瓦等古物,为其“印外求印”提供了资源。他擅摹金文,如“鸣珂里民”一印,将金文结构融入篆刻,突破秦汉范式,赋予作品古奥意趣。这种对多元材质的借鉴,使其作品兼具金石味与书卷气。
三、与西泠印社的渊源
钟以敬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位列《西泠印社志稿》“志人”第四位,地位显赫。他虽未参与印社创立,但其艺术成就深得创社四君子(王福庵、丁辅之等)敬重。西泠印社显眼处的“西泠印社”四字小篆摩崖石刻即出自其手,成为印社重要文化符号。
王福庵与钟以敬交情深厚,称其“吾浙八家之后,君其继起者也”,并收藏其80余方印作,辑入《麋砚斋印存》。钟氏对后辈的提携亦为人称道,曾为王福庵刻“庶有达者理而董之”印,边款镌刻280余字《说文·后序》,字迹精微,堪称边款艺术典范。
四、代表作品与艺术市场
钟以敬传世作品以西泠印社藏159方印章最为集中,涵盖青田石、寿山石等多种材质,题材包括姓名章、闲章及鉴藏印等。其作品在拍卖市场中备受追捧,如:
- “孙国恩印 祥士父”青田石章(2015年拍出46,000元),仿邓石如篆法,刀工流畅;
- “会桃李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寿山石子母兽钮闲章(2025年拍出86,250元),边款“壬寅矞申”,布局恢弘,篆法严谨;
- “一片冰心在玉壶”寿山石闲章(1900年作),以皖派风格展现诗意境界。
五、理论贡献与文化遗产
钟以敬不仅以实践见长,亦在印学理论上有所建树。其著作《篆刻约言》批判当时盲目追求“高古”的风气,强调“效法秦汉”需以神韵为本,反对机械摹古。此外,他通过边款记录创作心得,如“竹素园”印边款阐述对丁敬、黄易的继承与反思,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文献。
六、历史评价与影响
钟以敬的艺术生涯虽短暂(仅51岁),却对近代篆刻史影响深远。高时敷《乐只室印谱》将其与吴昌硕并列,凸显其地位。他 bridging 浙派传统与民国新风,为“新浙派”的形成奠定基础。其人生经历亦成为艺术与命运交织的典型案例,警示后人艺术追求需以心性修为为根基。
总之,钟以敬以“孤介”性情与精湛技艺,在清末民初印坛独树一帜。他既承袭浙派衣钵,又融汇皖派精华,更以“印外求印”拓宽篆刻语言,堪称传统与现代交汇中的枢纽人物。其作品与理论至今仍为金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而西泠印社的社名石刻,则如一座丰碑,永恒铭刻着这位艺术家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