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篆体字杂谈 >

篆刻家程奂轮的个人简介

时间:2025-03-02 15:16:42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程奂轮(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字雅扶,安徽歙县槐塘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学者。他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篆刻造诣及多才多艺的文化贡献,成为徽州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艺术家。以下从生平、艺术成就、代表作品及历史评价等方面,全面梳理其个人简介。

  一、生平与学术背景

  程奂轮出生于歙县槐塘村,此地因村中古塘与槐树得名,文化底蕴深厚。据《歙县志·人物志·方技》记载,他于道光癸卯年(1843年)考取岁贡生,候铨训导,后因时局动荡辗转多地。咸丰三年(1853年),程奂轮随侄子程桓生赴广西桂平县任职,适逢太平军进攻浔州(今桂平),他率练勇协助守城,最终殁于当地。其生平跨越清中后期的社会剧变,既有传统文人的治学经历,亦涉足军事与地方事务,展现了多重身份的交织。

  学术上,程奂轮以“治小学”见长,精研文字学与经学,曾手抄《十三经》及《说文解字》,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他还工诗词,留有《艇匪两次围浔城》等著作,记录亲历的历史事件。这种学术积淀为其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艺术成就与风格

  1. 书法:四体兼善,融古创新

  程奂轮以书法闻名,尤擅隶书、篆书,兼精行草。其隶书临摹汉碑,如《白石神君碑》《孔彪碑》等,风格谨严整饬,用笔浑圆而不失古意。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有其临《白石神君碑》隶书轴,绢本水墨,长49厘米,宽32.2厘米,款识“白石神君碑,程奂轮临”,钤“虞庠饰馆”朱文印。此作虽忠实于原碑的结体与章法,但弱化了汉隶的锋芒棱角,融入个人圆润笔意,形成独特的“浑朴”风格。

  篆书方面,他深研大小篆,手抄《说文解字》,作品常以朱红纸剪刻篆字,兼具装饰性与艺术性。石谷风在《徽州书法剪纸》中提及,程奂轮的剪纸书法“摹各家书法逼真”,曾于槐塘程家厅堂发现其黑纸剪黄庭坚行书、朱红纸剪篆书作品,署名“筱魰”“奂轮”,钤“雅扶”印,足见其技艺之精。

  2. 篆刻:歙派后劲,雅正秀润

  程奂轮与胡长庚并称,被视为歙派篆刻的重要传承者。其印章以“雅正秀润”为特色,仿秦汉古印,又融入文人意趣。代表作品《槐滨印存》收录其篆刻精品,另有《春风二十四诗品》双钩秦汉瓦当文字,展现了对古文字与金石学的深刻理解。其印章布局讲究虚实相生,如“郑簠之印”一印中,“郑”“簠”二字密实,而“之”字疏朗,刀法古拙浑朴,体现汉印精髓。

  3. 剪纸艺术:摹古创新的跨界尝试

  程奂轮不仅是书法篆刻家,更是剪纸艺术的先驱。他将书法与剪纸结合,以纸为媒,剪刻名家书迹,如黄庭坚行书、篆书等,作品兼具装饰性与艺术性。这种跨界创作在当时极为罕见,反映了其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其剪纸作品多用于屏门装饰,成为徽州民居艺术的独特组成部分。

  三、代表作品与文化遗产

  1. 《槐滨印存》

  程奂轮的篆刻代表作,收录其仿秦汉印及自创作品,体现“雅正秀润”风格。此印谱后被程氏后人程绳武保存,并附胡长庚、程可山等人跋文,成为研究歙派篆刻的重要文献。

  2. 《白石神君碑》临本

  此作现藏于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是其隶书成就的集中体现。原碑为东汉光和六年(183年)所立,隶书风格严谨,程奂轮的临作在保留原碑骨架的基础上,以圆笔替代方折,形成温润古雅的面貌,被评价为“浑朴中见灵动”。

  3. 《艇匪两次围浔城》

  此书为程奂轮亲历太平军围攻浔州的纪实文献,兼具历史与文学价值,反映其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程奂轮的艺术成就受到后世高度评价。鲍幼文在《凤山集》中将其与汪仲伊(朴学家)、鲍瑞骏(诗人)并列为歙县文化界的“佼佼者”,称其书法“独树一帜”。民国《歙县志》亦载其“工诗词,尤精篆刻,与胡长庚齐名”,凸显其在地方文化史中的地位。

  在篆刻领域,程奂轮被视为歙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既继承徽派(以程邃为代表)的文人篆刻传统,又融入个人对秦汉印的再诠释,为清代篆刻多元化发展注入活力。其作品对后世徽州篆刻家影响深远,尤其在刀法、章法上的探索,成为后学借鉴的典范。

  总之,程奂轮的一生,是传统文人在动荡时代中坚守与创新的缩影。他兼通经学、诗词、书法、篆刻、剪纸,并以跨界实践拓宽艺术边界,其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尽管部分作品因战乱流散,但其存世之作及文献记载,足以令后人窥见这位徽州艺术家的卓越才华与历史贡献。正如石谷风所言,程奂轮“作品随时代流散,然其艺术生命因创新而不朽”。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