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篆体字杂谈 >

篆刻家陈巨来个人简介

时间:2025-01-25 16:52:27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陈巨来(1904-1984),原名斝,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塙斋,别署安持、安持老人、牟道人、石鹤居士,斋名安持精舍。他出生于浙江平湖乍浦镇,后寓居上海,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篆刻家、著名书画家及诗人。陈巨来的篆刻艺术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其成就不仅体现在篆刻领域,还因《安持人物琐忆》一书而被称为民国掌故专家。

  一、生平与师承

  陈巨来自幼承袭家学,篆刻的启蒙老师为嘉兴的陶惕若。1924年,他拜一代宗师赵叔孺为师,正式开启了他的篆刻艺术生涯。赵叔孺指导他认真以《十钟山房印举》为本,学习汉印。1926年,经由赵叔孺的介绍,陈巨来结识了富于收藏的吴大澄之孙、名画家及鉴赏家吴湖帆。吴湖帆慷慨地将家藏的汪关《宝印斋印式》十二册借给他参考,经过七年的潜心研究,陈巨来的治印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篆刻风格更为工稳老当。后来,他又得见平湖葛书征辑的《元明清三代象牙犀角印存》,便专攻元朱文。赵叔孺赞誉他“刻印醇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

  二、艺术成就

  陈巨来的篆刻艺术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承继秦汉,大气磅礴,而在“元朱文”上更是得心应手,造诣尤深。他的作品形态端庄、线条流畅,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底蕴。他一生精心刻制了数万方印章,友人曾集其印章,刊成《盍斋藏印》。此外,他还出版了《安持精舍印存》和《安持精舍印冣》两部作品,并撰写了《安持精舍印话》二卷,同时辑录了《古印举式》两集。

  陈巨来的篆刻作品深受金石收藏家的珍视。全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都请他刻制元朱文考藏印,当代书画大家张大千、溥心畲、吴湖帆、叶恭绰、冯超然、张伯驹、谢稚柳等均用其印。特别是自好友张大千在香港为其辑定印行《安持精舍印存》后,陈巨来的篆刻艺术蜚声海内外。

  在艺术市场上,陈巨来的作品供不应求,尤其是印章,数量高达3万方。早在民国时期,他的刻章就已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陈巨来(确斋)印例》中的价格不菲,“石章每字二万元,牙章加半”,且元朱文、殳篆、鸟篆等特色技艺的作品价格还要加倍。这样的市场行情,足见陈巨来在篆刻领域的地位与影响力。

  三、社会活动与职务

  陈巨来不仅艺术造诣深厚,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等职务。1980年9月,他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此外,他还与胡铁耕、俞逸芬、王玉蓉三人同时拜袁世凯次子袁寒云为师学习绘画。

  陈巨来在艺术界的影响力不仅限于篆刻领域,他的书画作品也备受推崇。他自幼受到良好的书画教育,擅长山水、花鸟画,并曾师从刘海粟、张大壮等名家。他的书法作品也颇受赞誉,曾在上海敬华拍卖会上以3.3万元成交。

  四、著作与影响

  陈巨来不仅在艺术实践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安持精舍印话》成为篆刻艺术的瑰宝,广受传播与学习,对后来的篆刻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外,陈巨来还撰写了一本回忆录《安持人物琐忆》。这部书稿最初是他在与施蛰存一同被关押牛棚时写下的,后来经施蛰存之手,在《万象》杂志上长期连载达7年之久。最终,这部书稿正式结集出版,并配上珍贵历史图片,以最完整版本示人。书中主要讲述了民国时期上海文坛、书画、篆刻界名家闻人的掌故轶事,被看作一部民国版的“世说新语”。

  五、晚年与身后影响

  建国后,尽管陈巨来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但不久后却因政治原因被划为右派,并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冲击,被发配外地改造。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艺术成就逐渐被人们遗忘。然而,随着国内艺术品价格的大幅攀升,陈巨来的作品开始受到藏家的关注,印章价格一路攀升。他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成为篆刻印章市场行情的龙头。

  陈巨来去世后,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他的篆刻作品被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收藏,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他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也被后来的篆刻家所传承和发展。

  六、总结

  陈巨来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篆刻家、书画家及诗人。他的篆刻艺术风格独特,技艺精湛,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他的作品深受金石收藏家的珍视,并在艺术市场上供不应求。此外,他还撰写了多部著作,对后来的篆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他的晚年经历了不少坎坷,但他的艺术成就仍然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作品和理念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为后人所敬仰和学习。

  陈巨来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艺术追求。他的篆刻作品不仅是他艺术才华的见证,更是中国篆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他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方法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篆刻家们不断前行,为中国篆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