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篆体字杂谈 >

篆刻家黄士陵个人简介

时间:2025-01-14 14:34:10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晚年别署黟山人、倦游窠主,号倦叟,是晚清时期著名的书画篆刻家、金石学家。他出生于安徽黟县五都黄村的一户书香人家,自幼便承继家学,读书、写字、制印、绘画并举,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黄士陵的篆刻艺术成就尤高,是“黟山派”的创始者,对当时乃至后世的篆刻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早年经历与家学渊源

  黄士陵的父亲黄德华,字仲和,号印川,曾出任宁国府教授,喜诗文、擅书画、通文字训诂之学,著有《归田录》、《竹瑞堂诗钞》等多卷。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黄士陵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艺术启蒙。他八九岁即开始操刀习印,年未弱冠就已经在乡里成为知名人士,显示出了卓越的艺术才华。

  然而,黄士陵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咸同年间,连年战乱,使他的家境顿生变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与清军在黄村一带激战数月,兵燹所及,导致黄士陵家道中落。特别是父丧不久,其嫡出之兄便提出分家,并要独占一半家产。黄士陵为二娘所出,其生母与士陵及弟妹仅得一半家产。黄士陵之母为此气得自缢而死,按当地俗例,非正常死亡不得入祀祠堂。经黄士陵哭争,始获准暂厝于家祠。自母逝后,黄士陵哀毁逾恒,卧母棺之侧守灵达半年,孝行闻于乡里。

  父母双亡,兄长分家,为了照顾弟妹生活,未及成年的黄士陵被迫离开家乡,前往江西南昌谋生。在南昌,他曾为一家书店誊写书签,也曾在照相馆当店员,也曾失业赋闲。但无论生活如何艰辛,他都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大画家傅抱石在《关于印人黄牧父》一文中就详细描述了黄士陵这一段从金石书画艺的艰难历程。

  

二、艺术生涯的崛起与蜕变

  黄士陵在南昌期间,曾得到江西学政汪鸣銮的赏识,为之传誉,因而得以结交当时不少社会名流。他不仅得到名家指点,而且观览了许多金石彝器和著录以及书画珍品,由此眼界大开学识大进。28岁左右,黄士陵在南昌出版了《心经印谱》,这标志着他印艺事业的正式起步。

  光绪八年(1882),33岁的黄士陵从南昌移居到广州。广州无论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南昌活跃,这对欲以鬻艺营生的黄士陵来说,无疑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广州,黄士陵又结识了一批文士名士,如沈泽棠、梁肇煌、梁鼎芬、文廷式等,或延入府幕,或为座上客。特别是他结识了长善将军的儿子志锐,志锐者,字伯愚,光绪庚辰进士,后授编修,是瑾妃、珍妃的从兄。他们给黄士陵提供习艺的金石资料,在生活上也支持他。

  由于得到像志锐那样有力人物的揄扬荐举和大力资助,黄士陵才有机会在光绪十一年(1885)到十三年(1887)到北京国子监求学。在国子监期间,黄士陵主要致力于金石学。北京是文物荟萃之地,又得从盛昱、王懿荣、吴大澄等名家问学,他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多年的印艺实践在国子监得到了理论升华。

  光绪十二年(1886)八月起,黄士陵以国子监祭酒盛昱之命摹宋本《石鼓文》。在北京三年,黄士陵广泛研求周金汉石,转益多师,从中领悟“印中求印”的不足,而努力探索“印外求印”的途经,作品出现了新的意趣。黄士陵的篆刻艺术开始出现独特的风格,这时“黟山派”篆刻艺术的雏形已经呈现。

  

三、“黟山派”篆刻艺术的创立与影响

  三年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澄在广州设立广雅书局从事经史的校刻。黄士陵应邀,又回到广州,参加广雅书局校书堂的工作。不久,吴大澄调河东河道总督,黄士陵仍留在广雅书局校书堂工作。广雅书院为张之洞所创办,院长梁鼎芬是牧甫的旧好,因此广雅书院特制的印有“广雅书院”的青砖,及印有“广雅”的瓦当,都是黄士陵手笔,乃至连藏书橱两门用磨沙玻璃磨制的“广雅”二字,也是他所作。还有《广雅书院教规》、《创建广雅书院奏摺》、《请颁御书扁额摺》的篆额,虽无题款,但一看便知是黄士陵的书迹。

  牧甫在校书之暇,鬻书卖印,生涯并不寂寞。这一次,黄士陵在广州停留了13年,经过长时期艰苦细致的探索,遍摹了古印和当时各名家印,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由此而成为名重岭南的篆刻和书画大师,其篆刻艺术对当时的岭南篆刻发展起了很大影响,时人称为“粤派”。研究黄氏的学者认为此阶段是黄士陵篆刻艺术的创新期,徽州篆刻——黟山派也就是此时正式形成。

  黄士陵的篆刻作品用刀爽利,不务雕饰,线条光洁挺健,金石气韵充盈,风格面貌非常明显,在清末印坛独树一帜。他突破了笼罩艺坛多年的皖、浙两大流派,创立了独具一格的“黟山派”。在章法上,“黟山派”篆刻讲究疏密、穿插,仿佛匠心独运,又好似随手拈来,密字清疏,意趣横溢;大胆开拓篆刻取资范围,彝鼎、权量、诏版、泉币、镜铭、古陶、砖瓦、石刻等,都被溶铸到印章艺术中,使之作品不少带有鼎彝、镜铭等文字风味,看似平常,却变化无穷。

  

四、晚年归隐与艺术传承

  光绪二十六年(1900),黄士陵谢绝了多方人士的挽留,回到了故乡黟县,修筑了“旧德邻屋”。两年后,又应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端方所邀,带同大儿子黄少牧一道到武昌,协助端方从事《陶斋吉金录》等书的技术性辑著工作。端方的《陶斋吉金录》、《陶斋藏石记》,倾注了黄士陵父子不少心血。此时,黄少牧已有23岁,师承父学,通金石文字及书画篆刻,成为当之无愧的黟山派第二代传人。

  光绪三十年(1904),黄士陵归老故乡,从此不再复出。回乡以后,黄士陵对篆刻艺术的研究,一直没有放松过。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开春,他还刻了一方“古槐邻屋”的印章。宣统元年(1909)年,清代印坛的一代宗师黄士陵逝世,享年61岁。

  黄士陵的篆刻艺术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篆刻创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艺术风格独特,技艺精湛,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他的书画艺术也成就斐然,主要以小篆为主体,但加入不少金文结构及用笔,给人的感觉似乎全是金文,因此古雅、朴茂,格调极高;所绘重彩花卉和彝器,参用了部分西画技法,彝器古雅而又富丽,花卉折枝则更为松淡雅致,画法富有传统文人画气息,其风格特异,自成一家,在当时就为世人所珍爱。

  黄士陵的一生,是艺术追求与人生坎坷交织的一生。他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艺术瑰宝。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经历,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与完美。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