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又号南阜山人、云阜等,晚年因病风痹,改用左手作书画,又号尚左生、丁巳残人等,山东胶州三里河村(今山东青岛市胶州市)人。他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同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的艺术生涯丰富多彩,他的作品和风格在清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生平与家世
高凤翰出生于一个官宦书香之家。其父高曰恭乃康熙年间举人,两个叔父高曰睿、高曰聪也均在科举中取得功名,同时也都在诗文书画上兼具造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高凤翰从小就接受了比较传统正规的启蒙教育,9岁便能填词赋诗,14岁时已做出非常华丽的诗句。
高凤翰的科举之路也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第一选择。19岁那年,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高光时刻,高中秀才,同时也与当地的富豪傅文学之女成婚。婚后的高凤翰在贤妻的支持下,一边致力于读书赶考,一边醉心于艺术创作。然而,从20岁开始,他连续三次参加乡试都未能考中。直到45岁,胶州知州黄之瑞劝他去考“贤良方正科”。47岁时,高凤翰终于得了一个“修职郎”的八品小官,被派往安徽歙县任县丞。
在官场中,高凤翰因廉洁奉公而得罪人,后受卢见曾案件的牵连而被罢官,并一度蒙冤入狱。这次打击对他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多年的仕途一直坎坷不顺,这次更是雪上加霜。狱中恶劣的环境使高凤翰本就有的风痹症日益恶化,最后尽管得以昭雪,但右手已经彻底病废。此时的高凤翰已经55岁,仕途已经彻底宣告结束。
去官为民后,高凤翰侨居扬州,寄宿佛门僧舍。改用左手舞文弄墨,在扬州与“扬州八怪”一班文人十分投契,靠他们资助和自己卖画,维持了几年流浪生活。59岁时,高凤翰返归故里,8年后病逝。
二、艺术成就
高凤翰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且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他的毅力惊人,右臂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作品朴拙中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
(一)书法
高凤翰的书法造诣深厚,右手书法严谨流畅,左手书法则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他的左手书法被誉为明清两朝数百年间无人能与之媲美。他的书法作品《章草书》寓意深厚,表达了亲近云和山那样的风骨,才能求得金石之心的真谛。
(二)绘画
高凤翰主工花卉山水,他的画作中同时流露出宋人雄浑之神和元人静逸之气,艺术造诣十分精湛。他的画风不拘成法,因而被人归于“扬州八怪”,也有人将他列为“画中十哲”。
高凤翰的山水画纵逸不拘于法,纯以气胜,兼北宋之雄浑与元人之静逸。中年以后,他与“扬州八怪”等交往甚密,画风相互影响,多作花卉树石,笔法奔放。晚年则趋于奔放纵逸。他的画作特点可分为前后两种风格:前期风格较为保守,画风纯净笔触细腻,承接宋元特点;后期创作风格则更为古朴晦涩,笔法运用上有一种举轻若重的凝滞感,经过辛苦的练习,这种生涩与他长久的艺术积累完美融合,形成一种天趣与老辣的微妙平衡。
(三)篆刻
高凤翰的篆刻艺术同样卓有成就。他究心缪篆,印宗秦、汉,苍古朴茂。他的篆刻作品风格多样,既有秦汉印的雄浑古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他的篆刻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藏砚与制砚
高凤翰还酷爱藏砚,收藏至千余方,皆自铭,大半手琢。他对砚石的研究颇为深入,著有《砚史》一书,对砚石的产地、质地、色泽、纹理等方面都有详尽的阐述。此外,他还擅长制砚,所制砚台工艺精湛,深受时人喜爱。
三、人格魅力与影响
高凤翰性豪迈不羁,精艺术,画山水花鸟俱工,工诗,尤嗜砚。他的艺术生涯虽然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的毅力惊人,右臂病废后,他毅然改用左手进行艺术创作,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
高凤翰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上。他与“扬州八怪”等文人墨客交往甚密,相互切磋技艺、相互启发,共同推动了中国清代艺术的发展。他的艺术作品和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凤翰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同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艺术生涯丰富多彩,作品和风格在清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等多方面艺术领域,且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他的毅力惊人,右臂病废后改用左手进行艺术创作,作品朴拙中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他的人格魅力也令人敬佩,与“扬州八怪”等文人墨客交往甚密,共同推动了中国清代艺术的发展。高凤翰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艺术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