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作品 | 篆体字知识 | 加入收藏 篆体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体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篆体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篆体字网 > 篆体字杂谈 >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老家河南欢迎您

时间:2023-09-12 04:48:49 编辑:篆字君 来源:篆体字网

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河南(简称“豫”),古称中原、中州、豫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四大发明发源地。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夏朝至宋朝,河南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河南,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正所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在古代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原也是汉族文化的象征源头,正统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河南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济源市1个省直管市,20个县级市,84个县,53个市辖区,1791个乡镇,660个街道办事处。省政府驻郑州市金水区金水东路22号。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河南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省会郑州,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河南省境内有1500多条主干河。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总干渠渠首所在地。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大。春季干旱风沙较多,夏季炎热降雨大,常有暴雨,秋季晴天多,日照充足,冬季寒冷雨雪较少。

河南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3种,省级保护植物64种。河南省已知动物3500多种,河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1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河南发现的矿种142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9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93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11种,居前3位的有32种,居前5位的有58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石油居第12位,天然气居第17位。

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之中,四个都在河南,其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1000多人。中原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活剧: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一段段壮丽辉煌的篇章。

农业:河南省耕地面积为687.1万公顷,名列中国第2。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大,高居全国第一,小麦总产量更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多。河南省大豆产量全国第二、棉花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烟叶总产量居全国第一、河南油料作物播料播种面积和产量列全国各省区第三位、河南粮食总产量占到中国的近十分之一、花生、芝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三,河南牛、猪、禽饲养量以及禽、蛋、肉、奶产量均居中国前四位。

工业:河南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省份第一位 。手机、盾构机等产品产量跻身世界前列、矿山机械、起重机等国际先进水平。 汽车工业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宇通、少林、日产和海马等“河南制造”的各类车辆游走世界各地,中国第一台大型拖拉机、第一台大型球磨机、第一台高速柴油机、第一台液压支架、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第一块浮法玻璃、第一张帘子布、第一辆纯电动客车、第一台隧道盾构机由河南制造。

第三产业: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金银珠宝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中西药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都迅速增长。

河南省不光矿产资源丰富,少林寺、龙门石窟、相国寺、殷墟等历史人文资源更是享誉海内外。共有博物馆34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文物保护单位1171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3个,世界文化遗产5处。河南A级以上景区495家,5A景区13处,4A景区175家。河南省形成了以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寺、太极拳)、根(寻根觅祖)为特色的旅游资源。

少林寺:位于登封,是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佛教传入中国后,少林僧人将它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创立了禅宗。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迅速地传向全国各地及周边的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对中国历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武术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它既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龙门石窟产物。龙门石窟也因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嵩山: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旧时汉族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祇,即中岳嵩山君神。古称中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嵖岈山:嵖岈山位于河南省遂平县境内,嵖岈山景区人文史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美不胜举,各类景点100多处,著名景点30多处,具有“奇、险、奥、幽”四大特点,素有“中原盆景”、“华夏图腾林”、“地质公园”、“西游记全书之美誉。嵖岈山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河南首批文明景区、十佳山水景区,河南最美的地方之一。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源头文化: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自东向西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在中原崛起。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开始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经济以农业为主,出现家畜饲养,并伴有采集及狩猎等生产方式。仰韶文化继承了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当时开始形成大规模建房而居的聚落,彩陶的使用证明了烧制技术的出现。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原地区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全新的文明时代。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碧龙形器的发现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神龙文化:河南是中华神龙的故乡。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氏,在周口淮阳创造了龙图腾,轩辕黄帝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各部落族之后,在新郑用龙作为新部落族的图腾,中国人有“龙的传人”就因此而来。濮阳蚌龙距今64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和社会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王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

汉字文化:商丘虞城人仓颉造字、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晚期安阳殷墟、驻马店上蔡人李斯规范字体“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的都城开封。北宋宰相秦桧在开封发明了宋体、河南南召人王永民发明了五笔字型输入法。

姓氏文化: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

商业文化:商人、商品和商业起源于商丘。有南阳人商圣范蠡、郑国都城人弦高等职业商人。

思想文化: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周口淮阳演八卦、周文王在安阳汤阴羑里城写《易经》、周公旦在、洛阳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名家思想、法家思想、纵横思想等思想等均起源于河南。

中医文化:中医药文化起源并发扬于河南。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著有《黄帝内经》、南阳人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享誉中外。商丘人张从正为金朝四大名医之首。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保留有北齐时期完整的中医药方118个,治疗的病种达37个、北宋都城开封设有“翰林医宫院”等机构,在“医宫院”放置的制作精细的“针灸铜人”,成为世界针灸医学发祥地的象征。

武术文化:河南是中国的功夫之乡。郑州登封嵩山少林武术是中华功夫的源头,享誉海内外。焦作温县陈家沟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

戏剧文化: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起源于河南,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豫剧主要流行于黄河、淮河流域。除了河南本省外,河南周边省份的广大中原地区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据2004年的统计,中国大陆的豫剧团达160个,是全国之最。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宗教文化: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河南省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嵩山中岳庙,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河南现有佛教寺庵291座、简易活动场所94处,道教宫观242座、简易活动场所35处,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登封少林寺是海内外有影响的寺院;登封中岳庙、济源王屋山、豫东老庄故里是比较有影响的道教活动场所。

语言文化:中原官话,官话是以之为母语的人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汉语一级方言。明清时期,河南方言基本成型,同如今的中原官话基本一样。通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近代的河南方言。

文学文化:中原地区是汉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诗经》大部分描述都是河南地区、汉魏文章半洛阳、中原辞赋散文加贾谊开骚体赋先河、左思的《三都赋》创造出“洛阳纸贵”的佳话。隋唐时期,中原文学空前繁荣,名家辈出,唐代留名的两千多名作家中,中原河南人士占五分之一。河南的杜甫和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中的两位、河南孟州人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北宋时,东京(今开封)作为世界级的繁华都会,对宋词和话本小说的产生和兴盛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南宋之后,战乱致使中原文化南移,中原文学才逐渐没落,元明清时期,中原人有李梦阳、现代河南文学在文坛冠有“文学豫军”的称号。

科技文化:中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地,嫘祖创造桑养蚕、抽丝编绢之法,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均发轫于中原。 《夏小正》是中国历史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历法。河南省的登封观星台和周公测景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东汉时期南阳人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并创立“浑天说”。唐代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僧一行提出了“恒星自行”观点的时间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司母戊大方鼎和莲鹤方壶反映出古代中原高湛的冶金铸造技术,淅川楚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云纹铜禁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件,是冶铸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洛阳出土的铁锛和铁镈,证明在中原人民在战国时期已掌握韧性铸铁技术,比欧美地区早2000多年。

农业特产:开封西瓜、安阳栝楼、南阳黄牛、原阳大米、新郑大枣、中牟大蒜、洛阳樱桃、信阳毛尖、郑州蜜桃、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济源薄皮核桃、林州山楂、内乡山茱萸、西峡琥珀、西峡香菇、民权葡萄、永城辣椒、宁陵酥梨、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怀药、武陟油茶、固始鸡、永城枣干、鲁山生姜、潢川板鸭、南阳独山玉、荥阳柿子、正阳花生

特色小吃:滑县道口烧鸡、郑州烩面、洛阳水席、开封小笼包、开封桶子鸡、信阳板鸭

洛阳牡丹燕菜、西华逍遥胡辣汤、潢川贡面、偃师银条、驻马店小磨香油、牛肉水煎包

艺术品:开封汴绣、商丘宋绣、驻马店麦草画、汝阳刘毛笔、永城书法、罗店麦草画

洛阳平乐农民画、舞阳农民画、镇平玉雕、民权虎、浚县泥塑和泥猴张、黄河澄泥砚

洛阳唐三彩、汝州汝瓷、禹州神垕钧瓷、汝阳梅花玉、南阳烙画、洛阳大鼓、安阳青铜器、滑县年画、

名贵花树:洛阳牡丹、开封菊花、南阳月季、信阳桂花

豫菜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菜系,豫菜是中国各大菜系的渊源,是我国的重要菜系之一,被中国烹饪界称为中国八大菜系的“母菜”, 有“烹饪鼻祖”和“中华厨祖”之称的伊尹便出生于河南杞县,豫菜在历史上曾作为宫廷菜而风靡全国。

豫菜始于夏、商、经过东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不断充实发展,到北宋时,已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重要菜系。当代豫菜是在原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和民间菜的基础上,根据中原物质条件,逐步积累演变而发展起来的。河南菜的风味既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和传统烹调技艺,又兼收各菜之长。豫菜烹调方法,共有50余种。扒、烧、炸、熘、爆、炒、炝别有特色。“唱戏的腔,做菜的汤”,一句土话表明河南菜里对汤的执着与讲究。开封的“糖醋溜黄河鲤鱼焙面”,洛阳的“牡丹燕菜”,安阳的“炒三不沾”,豫南的“桂花皮丝”等,都是历史悠久的地方名菜。

中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节令民俗如春节的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祭灶、岁末守岁、贴春联、吃饺子和拜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点灯盏,三月清明节祭祖扫墓,五月端午插艾叶,七月七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九月重阳节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中原民俗还创造了民间的生活形态和艺术品,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信阳罗山皮影戏、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中原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

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的中原,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圣人: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律圣朱载堉等,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 黄帝、许由、子产、列子、韩非、陈胜、郑虔、杜甫、白居易、李诫等为河南郑州十大历史名人,代表了河南重要的品质与精神的组成部分。

中原历史名人辈出,据统计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人物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为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河南居两成。在中原名流中,既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也有社会贤达和社会名士,有纵横家张仪、苏秦,兵家吴起,政治家春申君、孙叔敖、子产、李斯、张良、晁错、司马懿、司马光、姚崇、赵普、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等等。尧舜时代的贤士许由,坚辞帝尧的禅让,被奉为隐士的鼻祖。这些河南名流对社会历史进程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

河南是仰慕英雄、热爱英雄、造就英雄、产生英雄的热土。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歌颂英雄的神话传说,都产生流传在河南。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代父从军花木兰、唐代名将张巡、宋代开封府包拯“包青天”、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等等,这些英雄们,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报效祖国。

Copyright:2021-2023 篆体字转换器 www.ddd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