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毛笔的毛毫都是柔软的,写起字来,非常柔和,使用的时候会有些飘然欲仙的感觉,不论是写字,还是绘画,总能够得心应手,所以文人都喜欢它。
毛笔除了可以写粗状的字外,还可以画很细的线条。从线条上可以看出刚健或柔和,间接表现出书家或画家的个性。难怪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东方文化像水,梁启超说东方文化是柔的运用,他们都把东方人用毛笔写字绘画的特点道出来了。不过,我们的祖先使用毛笔,并非一味的柔,而是“柔不丝屈,刚不玉折”,充分体现我们民族的传统思想。
正因为毛笔是我们民族传统思想的载体之一,所以自它出现就受到重视。
汉代的张安世,曾跟随武帝几十年,常常背着装书的震袋,把笔插在头上,以供武帝咨询和记录武帝说的话,《汉书》记载他侍奉武帝很忠诚老实,“簪”在他头上的笔虽轻,背在他背上的竹简书袋则是够重的。在简牍上写错了字,要用刀把它削掉。所以汉代设有刀笔吏的官职,刀笔吏就像现代专门担任缮写的书记或雇员。
可见,汉代宫廷中对毛笔的重视程度,难怪《汉官仪》规定:担任尚书令、仆、丞、郎等官位的人,每月发给两枝赤管大笔,在杆上用篆书题“北宫工作楷”五个字,并悬着一寸半长的象牙。
因为重视,对毛笔也就越来越考究。特别是到了汉代末年,毛笔越来越盛行,宫廷中对毛笔也更加突出。
皇帝用的笔,笔端是用秋兔的毛做成。皇太子用的笔,是一种非常精致的漆笔,初拜太子时发四枝,并配一副铜博山的笔架。
朝廷的高官,也学皇帝用秋兔的毛来做笔,民间文人也争相效仿,使得文人与毛笔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传后汉王充著书的时候,把笔砚简牍放在室内门窗上或墙柱上,见事就写,才完成他那部传到现代的名著——《论衡》。
杨雄写完《甘泉斌》,做梦口吐白凤,辞赋就越写越奇了。南朝的江淹,梦见有人给他一枝五色笔,醒来以后,他写的文章,用的词藻,一天比一天地新颖起来。石晋的丞相赵莹,在没有做官以前,常在华岳庙向神祷告,有一天晚上,梦见神给他一枝笔和两把剑。他后来当了一任丞相,两任节旄,据说是应了旧时的那个梦。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梦笔生花,他的才思,从此就飘逸起来。五代的马裔孙梦见神召他,给他两支笔,一大一小;后来他升到中书的地位时,有属官向他进奉两枝办公用的笔,居然和他早年梦见的笔一模一样。
这些文人因梦笔而生花,成就不朽之作,虽是传说,但韩愈为毛笔立传,确有实据。
《韩昌黎集》中有篇散文《毛颖传》,文中刻画的毛颖,就是毛笔的化身,也是毛笔的别名。《毛颖传》寓意深刻,饶有趣味。现摘录片段于下,以飨读者:
“毛颖,中山人。秦蒙恬南伐楚,次中山,大猎,围毛氏之族,拔其毫,载颖而归。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日管城子。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累拜中书令,上常呼为中书君。”
“颖与绛人陈元、弘农陶泓,及会稽上将有任,楮先生友善,其出处必偕。后因进见,使拂拭之,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拉杂谈了这么多,这就是毛笔,毛笔趣事还很多,今天暂谈到此,如有兴趣,亭台书声,敬请关注,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