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中涛
中国的印章,最初作为商业交易的信用凭证。多数意见认为,印章大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已经普遍使用。后续印章还作为官吏的权力象征。从使用目的来看,印章可大致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别。
到了秦汉时期,为了适应印面的方格,人们对篆书的笔画进行了特殊处理:将各种弯曲、倾斜的笔画,都变成横画或竖画。这些经过专门处理的篆书字形,也被称为印章文字。
东汉以后一直到明代,印章这种形式虽然一直有着日常应用,但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且都是铸印。到了明代中期,文人开始使用石头来刻制各种书画印章,再加上清代碑学的兴起,从而使篆刻逐渐从书法艺术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分类。
对于初学篆刻的书法学习者来说,需要提前准备的事项也比较多。当然了,这些准备工作可以循序渐进,慢慢来。比如我们可以定下一个短期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再制定中期和长期目标。
对于篆刻初学者来说,大致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知识层面的准备。知识层面的准备,其实就是需要你对于篆书有一定的了解,最好此前曾经临写过篆书。此外,你最好具备一些古文字学知识,比如对于甲骨文、金文、楚简、秦简和汉简的演进历程都有所了解,对于《说文解字》这样的古文字字典也知道一二。
事实上,在篆刻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你的古文字学知识和篆书临写功底,直接决定着你篆刻进阶过程所能够达到的高度。换句话说,如果你仅仅是依靠查询篆刻字典来摹写各种篆刻字形,你注定在篆刻学习的道路上不会走得很远。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好:“篆刻的基础是篆书。”
当然了,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没有上面所说的古文字学知识和篆书基础,我们同样也可以马上进行篆刻学习。只是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得将古文字学知识和篆书基础这些知识储备的欠缺给补上。
其次是篆刻材料的准备工作。这方面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具体的。大致说起来,也分为两类材料。一是必须准备的材料,二是可有可无的材料。
必须准备的篆刻材料和书籍包括:
印石:印石有各种各样的。就选最便宜的那种。规格尺寸通常在2厘米到4厘米之间的。太大和太小的印石,都不适合初学者。
刻刀:就选市面上最通行的那种硬质合金刻刀。建议购买平口刀,不要斜口刀,规格中等大小就行。
印泥:印泥不是印油,二者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建议选择盒装印泥。
磨刀石:磨刀石用来磨平印面,尤其是可以快速磨平已刻有字的印面。有了磨刀石,就不再需要购买砂纸了。
印谱:印谱是古代各种印章图样的汇集,是必须购买的书籍。印谱类书籍很多,如《十钟山房印举选》、《汉印三百品》等等,我们任选其中的一种即可,有了基础后,则可多购买几本此类书籍,但内容要有所不同。
可有可无,或者说锦上添花的材料:
篆刻字典:初学篆刻者,基本上是人手一本篆刻字典。有了篆刻功底和篆书基础后,基本上就可以摆脱对篆刻字典的依赖。
印床:印床用来固定印石,可以有效减少刻刀对于左手可能带来的划伤。有木质的,也有金属的。初学者选择普通木质的印床就可以。
粉尘吸收垫:可以有效吸收篆刻过程中因刻字而产生的粉尘和石粒,且方便清洗,从而让书写的毡子不会沾上过多的粉尘。
最后说一下初学篆刻的一般性流程:
(一)、确定要篆刻的内容,通常是二到四个字,大概率可能是你自己或朋友的名字。
(二)、拿出《篆刻字典》,找到相应的篆刻字形,对应的字形可能有多个,那就从中找一个感觉最顺眼的。
(三)、将这些字形摹写到一张纸上,并安排好印章字形的布局,可以将字写大一点。
(四)、再将纸面反过来,在纸的背面将刚才的字形摹写出来。这个时候文字的字形就是反着的了。
(五)、将纸张背面反写的字形,依样移植到印石上面。开始时可以用铅笔来摹写字形,然后再用毛笔重复摹写一次,可以微调,然后就是定稿了。
(六)、拿一块小镜子,看看镜子里的印面文字是否存在着字形和布局错误。如果有,就修改。如果没有,就可以开始使用刻刀来刻字了。
(七)、通常我们是刻阴文,主要是觉得这样刊刻的工作量最少。
(八)、刻完之后,我们通常会蘸上印泥去查看一下效果。效果肯定是相当不满意:笔画太细了。那就再加粗笔画。如此反复无数次。最后算是凑合着完成了一方印章的刊刻。
(九)、有的人可能知道刻边款。绝大多数情况下,边款刊刻的位置是:印章盖出来后字形为正常时,刻在左侧这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