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大篆书法家杨家衡先生
我喜欢篆书,尤其是大篆。在临帖和创作过程中,越学越觉得古字优美,越写越感到趣味无穷。
一、大篆书体的灵魂——“金石韵味”
大篆是区别于小篆的书体称谓。它的叫法很多。由于先秦称铜为金,故将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钟鼎文。西周宣王时期还有一部名为《史籀篇》的字书,所列字体被称为古籀文。
青铜器以乐器(钟)、礼器(鼎)为多,还有祭、食、水、酒、洗、兵、车马、衡器等。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或称款识,承袭了甲骨文的痕迹,但却有很大的差异。金文起于殷商,盛于西周,到战国七雄鼎立时代,文字应用更广,作品千姿百态,铭文甚丰,长的近500字,百字以上的不胜枚举。透过拓片观察,装饰味浓厚,线条粗犷豪放,凝重含蓄,章法朴实,将雅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完美地统一起来,呈现雍容华丽的气势。
金文这种铸造风格,既区别于刀刻的甲骨文,也有别于秦李斯统一文字后的小篆。今天,我们用书法来展示大篆这种字体,如果只是骨架相似,或者用笔单细浮华,硬出飞白,鼠尾横行,尖锥收笔;或者运笔平直,造形绝对工整、对称,实际上丢了金文之神——金石韵味。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创作大篆书法作品时应倍加注意的。
二、牢记大篆书体的基本特征
书写大篆有别于写甲骨文和小篆,需要掌握两个基本点:雄浑一点,潇洒一点。这是保持大篆金石韵味的两个重要特征,也是检验大篆书法作品优劣的基本标准。
雄浑,是指金文结体丰腴、古拙沉厚、行进顿挫、转折交接的厚重感。这种遒劲的姿态,是由其依附的载体决定的,是金属铸造产生的和谐统一。而甲骨文是个人纯手工刀刻写的,那锋利的刀锋、直趋的笔划、方尖的转折,给人明显的印象,虽亦古朴,且显单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受到浸蚀,使甲骨极易被风化,很难保持刀刻文字完美的形象,就是已经留下的拓片也极少。
潇洒,是指金文字形在宽博凝重的基础上,追求灵动的视觉观感。可以说,这也是时代的烙印。金文的演变正处于百花齐放、风格各异的时期,格局自立,无拘无束,大胆想象,随势而立。再加上书画同源,象形文字广泛应用,必然出现飘逸飞动、不古板的活跃画面。比如,家,册,鼎,笔,开,关,舟,等等。通观金文组字,在古代不同的国家,区别较大,显示出铸造者的法度自由,致使字形有的平正匀称,有的险欹错落,组合字或正或反、或上或下,字形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章法上似齐非齐、自然天成,独辟自由策纵的境地。而秦以后的小篆,因中央集权的统一运作,字形统一,结体严谨,笔划一致,转折、收笔圆柔,章法整齐化一,以石刻文字为主要代表作。大篆和小篆这些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必须牢记于心,书写才能挥洒自如,彰显金文的特色。
三、把握书写大篆字体的三种基本笔划
大篆结构虽无定形,笔划不统一,且保留部分象形字和通假字,但我们经过反复观帖,临多种帖,发现笔划的运动很有规律,基本上有以下三种:
一是点划,共四类:
1、圆点。笔墨聚在一处,独立空间,如日字,写成。
2、腰点。在竖划上凝固,代表横划,如土字,写成。
3、长点。多为单独、对称、并列,如小字,写成。
4、方点。多在横处,粗壮醒目,如正字,写成。
二是直划,共两类:即横直和竖直。这两种直划入墨时可逆入平出,收笔时忌蛇尾和尖笔。可慢慢停住,使末笔墨色充足,增加凝重感,亦可稍作回锋;起笔后须中锋运笔,但非绝对平直,可在直划运行中间有意顿、挫,使之出现或粗或细的线条,还可能出现少量飞白,以表现青铜器表面的凹凸感。这是大篆区别于其它字体的独有特征,也是区别于小篆的精彩之处。
三是弧划,分两类:
1、圆弧。包括,如邑字,写成;短弧,如老字,写成;长弧,如公字,写成。
2、自由弧。包括弯,如月字,写成;小曲,如民字,写成;大曲,如神字,写成。
上述三种是大篆运笔的基本线条走势,任何一个单字,都是这三者的延伸、交错和有机组合。笔划虽少,却给金文以深邃的意境、无穷的趣味和旺盛的生命,既为古代铸铜文字提供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也为现代书法艺术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空间。我们读帖、临帖多了,三种笔划极易掌握,这是书写大篆的必由之路,也是尽快熟练、步上高层的开门钥匙。
四、书写大篆书法作品应做到四个结合
金文出现二千多年后,我们学习它就如同儿童刚学写字一样,需要一个过程。但由于老少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根本不同,我们学大篆要比儿童学字快得多,整个过程会大大缩短。案边的学习实践,感到辨识、临帖、书写大篆,必经六个环节,即识篆、记字、选择、组合、入手、落墨。这是一个从生到熟、从初级到高级、从不自由到自由的周而复始、不断递进的过程,从爱好到入门,再从会写到进行创作,须要注意以下四个结合:
一是,查典与增加古文修养相结合。
金文是祖先创造的古老文字之一,虽然现在已不通用,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广泛应用于书面文字、广告设计和各种装饰领域,在书展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书体之一。令人欣喜的是,当前研究金文的学术成果已相当丰富,临帖工具书的出版也日臻翔实,为我们学习金文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写好大篆,必须懂古文字学,通晓通假文字和象形文字,否则无从下手,也深入不下去。学习的实践提示我们,不能用现代文字去揣测金文,也不能用简化字去生套自造。例如,歌字篆为,暮是,添作,杯以代,动则写成,足见古今字形差异极大。今天我们习字的根据何在?应该是铭文帖片和字典工具书。字典种类繁多,容量不一,应备多部查用;还应通过读青铜器铭文拓片、翻阅古文资料考证,以求增加对金文的感性认识,反复对比,寻觅特征,达到形象刻在脑中、记在心上。如此日积月累,金文在脑中的烙印就日臻深刻,真正运作时必定手到字来,不再犯难。
二是,习古与参照近代名家范作相结合。 如前所述,学习金文必须以临习青铜器铭文为主。它铸造坚固,耐风化,不易破损,封年易久,其铭文实物真迹极多,是攻读大篆最直接、最真切的取法对象。其中,《大孟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堪称金文四宝。经反复临帖以后,也发现钟鼎文重字、合字较多,有的字现在已不使用了,而现在通用的字,有的还根本没有。这也给我们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用毛笔书写金文,始于清代晚期。前贤为了发展古籀书风,作了有益的探索,成果颇丰。如清代吴昌硕、吴大征、杨沂孙、王福庵等;近现代如邓散木、韩天衡、吴作人、康殷、刘自椟、苏士澍、刘江、张永明、王友谊等,都是金文创作的大家。他们的书作继承并弘扬了大篆的金石韵味,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应用范例,难得可贵。
案边除了碑帖、字典不离手外,还要辅之以查阅专著、剪报、看展览摄影或及时作笔录等手段,集纳生辟字,举一反三找规律,以丰富人脑中大篆的字库。“软件”充足,“点击”就来,组字创作就不难了。
三是,写好单个字与谋篇布局相结合。
掌握古籀非一日之功。但必须首先从写好单个字入手。每个字都应从帖中找根据,寻韵味,做到复古不离谱,创新守规矩。
但是我们要集字成篇,绝不是简单的1+1,必须通篇风格统一,尤其注意金文铸造年代风格的一致。应做到精心安排,重字不重形,贯通行气,设计布白,错落有致,自然流畅。同时,也应注意款识和印章的和谐统一。
四是,临帖与创作相结合。
学是为了用,学用应完善结合。首先,能否入帖是关键,因为只有反复临帖,才能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而如果总是临帖,永远是“书奴”;唯有出帖创作,才能更上一层楼。
金文的演变过程,是从活泼到工整,从粗放到严谨,从厚重到瑰丽,从率性到理性,从随意到装饰,在发展中表现了相当的成熟性,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今天,我们进行书法创作,充分展示古文字的艺术魅力,突显金文的特殊风格,实在是印证:整个国学、书法艺术界已经形成的共识:“笔墨当随时代”。愿我们与时俱进,掌握金文组字的技巧,去书写时代主题,唱响主旋律,创造出法则温雅、欹险大方、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和欣赏者喜欢的大篆书品。
大篆老辣,金文长青。
(本文二零零八年在长春市及吉林省老年书画会研讨会上先后宣讲,经省会推荐,二零零九年三月十八日刊登在《书法导报》第十九版上。)